感激「無言老師」無私奉獻 醫科生立志做有愛心的醫生:以同理心對待病人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05/29 17:11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7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中文大學醫科生感激「無言老師」無私奉獻,立志成為有愛心的醫生。

「要做一位有愛心的醫生」,這是香港中文大學一名醫科生的志願。「無言老師」讓醫科生認識人體的運作,更「教曉」他們行醫態度。過去一年,有逾460名中大醫科生從「無言老師」身上學習,有學生立志要以同理心對待病人,並讓他們好好過人生最後一程。

(相片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提供)

對老師心存敬畏

香港中文大學於2011年展開「無言老師」遺體捐贈計劃,作教學及研究用途。初期每年遺體捐贈者不超過5位,至今每年已有逾百位「老師」。訪問當天,一位無直屬親人的「老師」由6位中大二年級醫科生撒灰道別。

「死後要留全屍」是中國人傳統想法,「無言老師」卻恰恰相反,亳無保留獻出身軀。醫科生吳楚儀坦言,初次解剖時很感觸:

「無言老師」的偉大是,願意讓我們剖開,把不同部位分割出來,慢慢觀察,藉此教育我們。

另一名醫科生陳俊匡(King)明白,「老師」是想他們從錯誤中學習:

將來到醫院工作,每一刀,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病人的生死,所以透過無言老師去學習的過程很重要。

「畢竟他以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」,初次接觸遺體,King抱著戰競、敬畏的心情,又擔心技巧不純熟,會出現失誤。吳楚儀坦言,下第一刀的時候,沒有人敢動手,因擔心破壞身體組織,令其他同學看不到,白白浪費一個機會。

醫科生撒灰後表示,「無言老師」給他們的知識會永遠存留。(車耀開攝)

老師助解開謎團

在解剖台上,他們不但看見人體奧妙之處,並解開不少謎團。吳楚儀曾解剖一名大腸癌患者:「以為癌細胞是黑色一塊塊的,但其實它與普通組織的顏色一樣,在不該生長的位置長了出來。」而且癌細胞一擴散,可佈滿全身,令她發現:「人體各個器官,環環相扣,要一起存在,身體才能正常運作。」

King則明白何謂「撞爆肺」,並驚覺人是何等脆弱。他發現,每個人也很獨特,或因做手術缺少了某部分,或於出生時已有差異,「比較過不同老師後,發現人體構造的奧妙。」

6位中大二年級醫科生(由左至右):施婥蕾、吳楚儀、陳俊匡、朱珮欣、王之儀、林沁青衷心感謝「無言老師」的付出。(車耀開攝)

成為有愛心 尊重病人的醫生

「老師」無私的奉獻也感染學生,從前不敢與父母談及死亡的King,終向家人坦白,自己已登記為器官捐贈者,更鼓勵父母登記。同時,也讓他們明白醫科生會善待遺體,珍惜每個學習機會,尊重每位「老師」。

醫科生施婥蕾憶述,解剖一名身形瘦削的癌症患者時,在想對方經歷過甚麼痛苦,將來要怎樣尊重病人及其家屬,尤其病人臨終的日子。她說,這是「老師」給大家最重要的一課。

「無言老師」的家屬在紙撒灰器上留下字句,表達對醫學院謝意。(車耀開攝)

King認為要以同理心對待病人,因為懂得關心及醫治病人同樣重要。當遇到末期癌症病人,雖未能完全體會對方的感受,但他說:

會嘗試去想,若自己去到最後階段,想聽甚麼說話,想怎樣過。最重要是,做一位有愛心、有憐憫之心的醫生。

如欲了解香港中文大學「無言老師」遺體捐贈計劃的詳情,可【按此】

撰文 : 黃泳欣 TOPick記者